立秋后,白天仍然炎热,夜晚比较凉爽,早晚温差较大,容易引发感冒等相关疾病。秋季以燥气当令,易伤肺金,耗损人体津液,引起皮肤干燥、舌红少津、毛发干枯、大便干结、口鼻咽干、胸痛干咳、少痰等症状。故初秋时节应注意养阴生津润燥。下面介绍几种立秋后常用的中药。

沙参
分北沙参和南沙参。北沙参味甘、微苦,性微寒,归肺、胃经。具有养阴清肺、益胃生津功效。

北沙参炖老鸭
取北沙参15克,枸杞子30克,老鸭200克,生姜3片,黄酒10毫升,精盐适量。老鸭切小块,洗净血水;药材清洗干净,加入姜片、黄酒;一起放入炖钵中,加入适量清水,先用大火烧开,然后改用小火炖煮2.5小时左右,直至鸭肉烂熟,调味后即可食鸭肉喝汤。适用于秋季燥热伤肺、咳嗽少痰、口舌干燥者。

南沙参味甘,性微寒,归肺、胃经。具有养阴清热、补气、化痰和益胃生津功效。内服,每日15克,鲜品30克,煎汤、泡茶、煮粥都可以。
南沙参麦冬茶
取南沙参、麦冬各15克,桑叶10克。水煎煮或沸水焖泡,代茶饮。适用于初秋时外感燥热,表现咳嗽咽干、痰黏不易咯出者。

枇杷叶
味苦,性微寒,归肺、胃经。具有清肺止咳、降逆止呕功效。常用于治疗燥热咳嗽、气逆喘急、胃热呕逆、烦热口渴等病症。

枇杷桑叶茶
取枇杷叶(洗去绒毛)、桑叶各10克,用纱布包好,水煎煮后代茶饮。具有疏风清热化痰功效,可用于风热感冒咳嗽、咽痛。

生地黄
味甘、苦,性寒,归心、肝、肾经。具有清热凉血、生津润燥、滋阴养血功效。常用于治疗阴虚发热、消渴、吐血、衄血、血崩、月经不调、胎动不安、阴虚便秘等。

生地粥
取生地黄(鲜品)25克,大米75克,白糖少许。生地黄洗净、切片后,加入适量清水,煎煮约30分钟,滤取药汁;再加入适量清水,复煎煮一次;两次药汁合并后,继续煎煮浓缩至100毫升,备用。将大米洗净,煮成白粥,趁热加入生地汁,搅匀,食用时加入适量白糖调味即可。具有滋阴益胃、生津润燥功效。

编辑:黄萌楣
图片: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